由《世界人權宣言》到全球疫情大流行 / 文 : 陳成斌博士 (News - 25 Jan 2021)
由《世界人權宣言》到全球疫情大流行
2021年1月25日
星島日報中學生版
陳成斌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助理教授
我的全球經驗
我們時常會在新聞或媒體中聽到「人權」一詞,但細想之下,人權似乎有不少意思;而最常用到的意義,應該是指在國際法當中的人權。聯合國大會在1948年12月10日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DHR, 以下簡稱《宣言》),至今已七十二載。人類從二次大戰,特別是納粹德軍或日本皇軍的殘暴裡得到的教訓,明白必須確保每個人的權利,為此各國共同簽署了《宣言》,《宣言》可說是上世紀最能得到大多數國家和人民同意的國際文件。《宣言》從起草時便既有強調其普及性,但亦會兼顧世界各地的文化與傳統。《宣言》的起草委員會有九位成員,主席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遺孀安娜·愛蓮娜·羅斯福 (Anna Eleanor Roosevelt),而副主席則是中國代表張彭春博士。有學者的研究更發現這位中國代表對《宣言》甚有貢獻,例如在序言和第一條以儒家的觀點談到人的尊嚴與良心,再以此支持人權。
在《宣言》的基礎上,聯合國進一步確立各種人權公約,例如1966年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和《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俗稱「第一代人權」和「第二代人權」。一些第一代人權相對爭議較少,例如人身安全的權利、不被謀殺的權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權利等等。第二代人權亦很重要,但如何落實就較具爭議,例如住屋、醫療保障和公共衞生、接受教育的權利等等,都是很好的構想,但我們也要好好討論如何落實這些保障,這便很考驗大家的智慧。
這些權利在面對明顯的全球危機時,更顯得重要。例如2019冠狀病毒病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簡稱COVID-19) 持續大流行,對全球影響深遠。各國自2020年初開始便忙於應對此病毒帶來的禍害。全球要如何應對疫情,可以如何令社會做到群體免疫,要怎樣分配疫苗,社交距離限制又應該如何實施等等,都會涉及到到衛生人權 (Human Rights to Health)的議題。要如何回應疫情當中這些涉及衛生人權的道德議題,是當前不少全球各地不少專家學者正在共同努力的方向。
通向全球的大門
如何理解適切現今乃至未來的人權理念,甚至應用在諸如應對COVID-19疫情之類的全球危機當中呢?以下是幾條給大家思考的問題:
- 我們如何可以把人類尊嚴、文化多元性等價值與國際人權法律連繫起來,使這些價值成為人類發展的基礎?
- 我們應該要怎樣,才能做到落實諸如衛生人權等等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這些權利能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相比嗎?
- 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的情況下,全球應該如何共同合作,才能保障大家的衛生人權?
全球素養
全球素養是指青少年能夠分析當地、全球和跨文化的問題,理解和欣賞他人的觀點和世界觀,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的互動,以及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採取行動的能力。國際人權法是培養這些知識和價值的其中一項基本要素,也有助於我們更能理解如何面對COVID-19疫情這個全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