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 EN
返回

人工智能,「哲」看未来

2022年10月31日
教职员成就

张寄冀教授,2000 年毕业於北京大学,后在 2003年及 2006 年於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先后完成硕士及博士学位。他主要的研究课题包括:因果推理、知识论、科学哲学及人工智能(AI)。现於本校宗教及哲学系任教。

 

哲学―相信大家对此名称并不陌生。但是,当听到身边的人主修哲学时,都不免惊叹和疑惑,此学科有什么用呢?其实,哲学跟我们生活中的一切息息相关,近至个人事务,远至世界大事。今天我们要探 讨的 题目就 是 AI 的诞生,在未来能否取代人类?很荣幸可以邀请到张教授分享他的想法。希望通过今期的采访,能为大家解开对哲学的迷思并且从哲学的角度探讨 AI 的发展。

 

首先,我谈谈教授对哲学的看法。他认为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需要哲学。无可否认,大多数的哲学理论都未免抽象和深奥;然而,哲学思考问题的方式对人极有价值。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而在张教授看来,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审视人生。身处在繁华的都市里,每个人的生活节奏过於急速。长期以来累积的压力和情绪,使 人陷 入 迷 惘 的困 境中。学习 哲学,正为 现代 人提供思考的时间,停下来审视人生,探索生活中被遗留的事,为未来制定更明确的目标。尽管哲学在市场上未有强烈的需求,但对於个人发展而言却有存在的必要。

 

随着发展 AI 的技术越来越纯熟,大众难免担心 AI有一天是否会取代人类呢?张教授认为我们确实要思考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但亦不用过度恐惧。哲学家进行不同讨论,目的是为了提醒人类不要只沉沦於科技所带来的便利,而忘却其颠覆社会制度及人类生活的可能性。同时,亦从多角度对科技发展进行反思与批判。希望可以争取更多时间,为未知的将来做好准备,将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那么 人 类在未 来会否被 AI 取代?张教 授指出如果是问人类的整体地位会否被取代,可能性很低,当下还有别的危 机 更令人 担心。如:AI 红利加 剧了社会上的不 平等。若未 来真如科幻电 影中描绘般,有自我意识的 AI 对人类产生威胁,他认为这并不代 表两者间只存 在你死我活的关系,完全有可能共同存在,或融合为新人类。另一个可能是,人类决定不发展「人工意识」,只接受无意识的 AI。

 

总而言之,科技发展虽是无可避免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其如何发展。对於科技的哲学思考可以提醒世人不要只满足於当下,而忽略了它所带来的问题。通过反思,可使大家跳出框架,厘思绪,更全面地看待一切。

 

作者 : 吕咏钧(宗教及哲学系)

摘自<Arts Fanfare> Issue No. 10 / For English version:

https://artsbu.hkbu.edu.hk/fanfare10/index.html#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