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世界人权宣言》到全球疫情大流行 / 文 : 陈成斌博士 (News - 25 Jan 2021)
由《世界人权宣言》到全球疫情大流行
2021年1月25日
星岛日报中学生版
陈成斌
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助理教授
我的全球经验
我们时常会在新闻或媒体中听到「人权」一词,但细想之下,人权似乎有不少意思;而最常用到的意义,应该是指在国际法当中的人权。联合国大会在1948年12月10日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UDHR, 以下简称《宣言》),至今已七十二载。人类从二次大战,特别是纳粹德军或日本皇军的残暴里得到的教训,明白必须确保每个人的权利,为此各国共同签署了《宣言》,《宣言》可说是上世纪最能得到大多数国家和人民同意的国际文件。《宣言》从起草时便既有强调其普及性,但亦会兼顾世界各地的文化与传统。《宣言》的起草委员会有九位成员,主席是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遗孀安娜·爱莲娜·罗斯福 (Anna Eleanor Roosevelt),而副主席则是中国代表张彭春博士。有学者的研究更发现这位中国代表对《宣言》甚有贡献,例如在序言和第一条以儒家的观点谈到人的尊严与良心,再以此支持人权。
在《宣言》的基础上,联合国进一步确立各种人权公约,例如1966年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俗称「第一代人权」和「第二代人权」。一些第一代人权相对争议较少,例如人身安全的权利、不被谋杀的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等等。第二代人权亦很重要,但如何落实就较具争议,例如住屋、医疗保障和公共衞生、接受教育的权利等等,都是很好的构想,但我们也要好好讨论如何落实这些保障,这便很考验大家的智慧。
这些权利在面对明显的全球危机时,更显得重要。例如2019冠状病毒病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简称COVID-19) 持续大流行,对全球影响深远。各国自2020年初开始便忙於应对此病毒带来的祸害。全球要如何应对疫情,可以如何令社会做到群体免疫,要怎样分配疫苗,社交距离限制又应该如何实施等等,都会涉及到到卫生人权 (Human Rights to Health)的议题。要如何回应疫情当中这些涉及卫生人权的道德议题,是当前不少全球各地不少专家学者正在共同努力的方向。
通向全球的大门
如何理解适切现今乃至未来的人权理念,甚至应用在诸如应对COVID-19疫情之类的全球危机当中呢?以下是几条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 我们如何可以把人类尊严、文化多元性等价值与国际人权法律连系起来,使这些价值成为人类发展的基础?
- 我们应该要怎样,才能做到落实诸如卫生人权等等的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这些权利能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比吗?
- 在COVID-19疫情大流行的情况下,全球应该如何共同合作,才能保障大家的卫生人权?
全球素养
全球素养是指青少年能够分析当地、全球和跨文化的问题,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和世界观,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互动,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国际人权法是培养这些知识和价值的其中一项基本要素,也有助於我们更能理解如何面对COVID-19疫情这个全球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