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内容
  • EN
返回

基督教与心理学讲座系列(第三讲):圣经中的理性思维——圣经查考

2022年03月19日
学术讲座中华基督宗教研究中心
讲座系列海报
日期
2022年03月19日
时间
10:00-12:30
地点
Zoom网上会议,连结以电邮通知
语言
广东话
梁国权先生相片

讲员:梁国权老师(建道神学院圣经研究部讲师) 

梁国权先生现任职建道神学院圣经研究部讲师。他先后毕业於伯特利神学院(神学学士)、中国神学研究院(道学硕士及神学硕士)、及香港公开大学(文学士)。1988年在中国神学研究院取得道学硕士后,留院工作,历任助教、副讲师、延伸部主任及生命事工主任。他的工作使他对释经很有能力,经常在各地教会及培灵会解经,他也是2021年香港培灵研经大会的讲员。他在2020年从中国神学研究院退休后次年旋即受聘於现职。合著有《圣经通识丛书:旧约先知书要领》。

摘要: 

伊甸园内有两棵树:「生命树」与「分别善恶树」。生命树的果子的果效,经文有明确解释(参创3:22),没有甚么争议。分别善恶树的果子有甚么果效呢?看法就很不一样。分别善恶树原文直译是「善恶的知识的树」,没有「分别」的意思。新译本译作「知善恶树」是较为贴近原文的译法,也符合蛇(创3:5)和耶和华分别对这果子果效的解释,就是「能知道善恶」(创3:22)。然而「善恶的知识」到底指甚么?这涉及希伯来文化「善恶」用语的意思。按撒下14:1-20的故事(尤其14:17、20),善恶指「一切事」。这不是说人吃了「善恶的知识的树的果子」后人就立时拥有一切的知识,而是指人吃了之后就有能力明白一切事(参创3:6)。那为甚么蛇会用「眼睛开了」(创3:5新译本)来形容吃果子后的效果呢?除了申命记16:19的提示外,我们还可参看耶稣的教训:「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太6:22-23;路11:34)。

按伊甸园的故事:人拥有「通过感官感知世界、再经理性思考以致获得知识的能力」,明显不是创造主的原意。然而圣经并不否定理性思考。在始祖犯罪后的世界,慎思明辨乃是智慧的表现,甚至是神给人的其中一种祝福(参但以理书第一章)。

photo of Dr. Chan Tin Cheung

讲员:陈天祥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退休教授)

陈天祥博士是基督徒宗教心理学学会有限公司的主席及义务总干事。他早期是电机工程师,献身后毕业於海外神学院,短暂教会工作后於1973年开荒工业布道并设立工业福音团契。因深感到人的灵性难题可从人的心理来探讨,於1978年入港大攻读心理学,在美国康州大学完成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回港任教於中文大学心理学系。退休后设立基督徒宗教心理学学会,推动有关研究与应用。在宗教心理学著有《触摸看不见的上帝:从心理学探索基督信仰》。

摘要: 

理性 (Rationality) 并非理性主义,而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课题,说明人如何规范惯性的反应,作出有理据的抉择。人做选择或决定,惯性地用较简易的方法、凭著目前所知觉或记忆中容易联想到的、懒得深入思考、又重视自己的感受,快速地作出决定。这种思维方式,叫捷思 (Heuristics),若非专家,就容易产生各样的错误。其中包括了忽略事件的概率、以情感来代替较难作评估的特点、聚焦在简单的事物的连系、偏侧於以现成的资料作参照、过份看重特殊表徵、易把随机结果解作刻意、固有信念使自己思想封闭、无法延迟要得的满足……等等。理性思维就是如何规范人这种惯性的捷思,在面对抉择时能作出更合理的反应。信仰的皈依或灵性的成长,都与理性思维有著密切的关系。在这讲座里,我主要是依据心理学家卡尼曼 (Kahneman, 2013) 及斯塔诺维奇 (Stanovich, 2011) 所提出的思维模型,浅谈有关的机制与过程。并尝试用这个模型来深化梁国权老师讲述的圣经的教训,说明信徒如何能把教训活出来。


预告(详情稍后公布,敬请留意):

 
基督教与心理学讲座系列(第四讲)
如何将灵性融入心理治疗?  (How to Integrate Spirituality into Psychotherapy?)

日期:2022年5月28日(星期六)
时间:10:00-12:30
地点:zoom
语言:英语及广东话
讲员:Rev. Dr. Siang-Yang Tan (英语)
回应1:陈国平牧师(广东话)
回应2:陈天祥博士(广东话) 

 

查询:

电话:34115371(黄先生)

电邮:cscs@hkb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