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科學與宗教的對話:十大好書簡介
關啟文
香港浸會大學 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
《中華基督宗教研究中心通訊》,第2期(2002年),頁10-13。
關於科學與宗教的對話的學術著作,在這幾十年無論在量與質上都有很大增長,我們在這裡選擇十個有份量的學者,再各找他們的一本代表作簡介其內容。這方面的佳作汗牛充棟,我們掛一漏萬(特別在歷史研究方面)是難以避免的,但相信這十本書已充以令大家對當代的討論有一概略的印象,刺激大家這方面的“胃囗”吧!
科學與宗教的對話:綜覽性和整合性的研究
以下四位都可說是這學科的泰斗,他們都很全面地就知識論、世界觀和神學教義等不同方面作出科學與宗教/神學的整合。
1) Barbour, Ian G. 1990. Religion in an Age of Science. [Aberdeen Gifford Lectures, 1989-91]. London: SCM/ San Francisco: Harper and Row.
Ian Barbour 本身是科學家,而且在探討科學與倫理和宗教的對話中,他多年都佔領導地位。本書及其續篇(Ethics in an Age of Technology)可說是他全面整合科學、宗教與倫理之後的成果。這書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討論“宗教與科學的多種方法”,他分析了處理科學與宗教的關係的四大模式(衝突、獨立、對話和整合)的優點和缺點,再探索模型(model)和典範/代模(paradigm)分別在科學與宗教中有甚麼角色,然後他總結兩者之異同,而指出今天對話的模式比衝突的模式優勝。〔另請參 Barbour, Ian G. 1974. Myths, Models and Paradigms: A Comparative Study in Science and Religion. New York: Harper & Row.〕第二部份的主題是“宗教與科學的理論”,是很全面的概覽,涉及量子力學、相對論與熱力學、大爆炸理論、新宇宙論、進化論等,他闡釋這些新理論帶來怎樣的世界觀,而又可怎樣與宗教信仰調和或整合。第三部份是系統性的哲學和神學反省,他對古典有神論(classical theism)不無批判,但認為較強調神的內在性的進程神學(process theology)能與當代的科學發現融和,揭示一個使人滿意的世界觀。
2) Peacocke, Arthur R. 1993. Theology for a Scientific Age: Being and Becoming: Natural, Divine, and Human. Enlarged Edition. Minneapolis: Fortress.
Arthur Peacocke 是著名的英國生物化學家,多年從事科學與宗教的對話,是這學科的頂尖人物之一。這本近作可說是他的系統的詳細闡釋。在前言裡,他簡略談及他的知識論進路:在科學與神學都採納批判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關於他的知識論,另請參 Peacocke, Arthur R. 1984. Intimations of Reality: Critical Realism in Science and Religion. Notre Dam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然後他分別用三個部份論及自然界、上帝和人類的存有與生成(being and becoming),力證科學與神學對世界的理解是類似和可以共融的。現代科學(特別是進化論)揭示一個不斷變化、不斷出現更高層次的新事物的世界,也指向更超越和更包容的存有──既超越又內在的上帝,這種信念不但不違反科學精神,反而是完成了科學對世界的可理解性的尋求。另一方面,科學的新發現也幫助我們重新詮釋神學,Peacocke 認為當代科學世界觀使我們更明白基督教的上帝不是抽離的和遙遠的,而是一位道成肉身、受苦的上帝。
3) Polkinghorne, John. 1994. The Faith of a Physicist: Reflections of a Bottom-up Thinker.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John Polkinghorne 是著名的英國數學物理學家,但中年卻放低科學的事業,獻身神學和教會,成為聖公會的牧師,是近年科學與宗教的對話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學問廣博,行文清晰,所以他的著作特別適合入門者閱讀。本書的名字是《一個物理學家的信仰》,其特點是它每一章都圍繞尼西亞信經來討論,包括人性、信仰、上帝、創造、耶穌、釘十架和復活、神的兒子、聖靈與教會、末世論等,他的目的是探討在當代的科學世界觀中,這些古老的信條應如何理解。當很多神學家認為現代科學逼使我們放棄或徹底修正這些信條時,Polkinghorne 作為科學家卻認為這古老的信仰今天(大體而言)仍站得住腳(如神的存在、神蹟等),所以我們並不需要放棄以三位一體和道成肉身為中心的基督宗教。〔另請參 Polkinghorne, John. 1991. Reason and Real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heology. London: SPCK/ Philadelphia: Trinity.〕
4) Torrance, T. F. 1984. Transformation and Convergence in the Frame of Knowledge: Exploration in the Interrelations of Scientific and Theological Enterprise. Grand Rapids: Eerdmans.
T. F. Torrance 是著名的蘇格蘭神學家,他除了神學方面的功力深厚,在科學與宗教的對話上也作出巨大貢獻。本書描劃近代科學世界觀的興起,及其產生的二元論世界觀如何對神學提出挑戰。然而他認為無論是科學或神學對知識的反思,其實帶來的是兩者的趨同,而不是分歧。他對科學的理解很受著名科學家和科學哲學家 Michael Polanyi 影響(第三章),所以他強調就算是科學研究最終都有一些終極信念是不可證實的(第五章),然而科學研究也不是“甚麼都行”,而是在一些基本信念框架下進一步發現世界是可理解的。他的神學進路則主要受巴特(Karl Barth)影響,認為神學不可建基於證明(自然神學) ,而是啟示,然而他認為只要正確安放好啟示神學在首要地位後,某種關於自然的神學(theology of nature)也可在其中佔一定地位,這就為科學與宗教的對話留下空間。他也認為二十世紀的科學發展(特別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打破二元論的世界觀,揭示一個偶然(contingent)但統一和有理性秩序(rational order)的世界,這就與“上帝的創造”的概念不謀而合。〔另請參Torrance, T. F. 1981. Divine and Contingent Order.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創造論與進化論之爭
生命從何而來──進化或創造?這一直是科學與宗教的對話中爭持得最激烈的課題。在80年代的美國,科學創造論甚至與進化論者對簿公堂,雖然前者提倡在學校同樣教授創造論的努力失敗了,但不少人開始重新檢視進化論。一般而言,80年代的科學創造論並不被主流的大學學者尊重,但90年代中期興起了一個“智慧設計運動”(intelligent design movement)。以下三位都是代表人物,他們的努力卻漸漸被主流學術界重視和被傳媒注意。這也引發了新一回合的進化與創造之爭,這場辯論不單到達較高水平,也饒有趣味,很值得讀者留意。
5) Johnson, Phillip E. 1993. Darwin on Trial. 2nd ed. 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有中譯本:詹腓力著,錢錕等譯,《審判達爾文》,北京:中央編譯,1990。〕
智慧設計運動的先驅 Phillip Johnson 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法律學教授,分析和破拆論證可說是他的專業,本書在1991年最初出版後便轟動一時。書中清晰地分析進化論者的論證,並逐一指出其謬誤,結論是單從科學證據來說,並沒有好的論證可證實進化論,所以進化論的基礎不是科學,而是哲學──自然主義世界觀。很多人堅信進化論,不是因為有證據,而是因為先接受了自然主義的世界觀,不得不摒棄創造和設計的思想,進化論順理成章便成為了“真理”。Johnson 的著作流傳很廣,他又四處演講,且經常與進化論者公開辯論。他雖然是廣義的創造論者,但他的策略是避開有爭議性的創造過程問題,而集中批判進化論的證據和哲學前設。這書的第二版刊也有他對一些批評者的回應。
6) Behe, Michael. 1996. Darwin's Black Box: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 New York: Free. 〔有中譯本:邁克爾.J.貝希著,刑鍚範等譯,《達爾文的黑匣子──生化理論對進化論的挑戰》,北京,中央編譯,1998。〕
後期加入智慧設計運動的有分子生物學家比希(Michael Behe)。比希是美國利希大學(University of Leheigh)教授,他這本《達爾文的黑盒子》叫他一炮而紅。書中提出“不可還原的複雜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的概念,意即一個由多個部分組成的系統,若缺少了任何一個部分,這系統就會失去原有的功能,那麼這系統就有不可還原的複雜性。這種系統不能透過隨意混雜組成各部分而形成。比希接著指出達爾文提出進化論時,生物對他來說好比是黑盒,他完全不明白生物在分子層面的精密組織。但今天這個黑盒已打開了,科學家已瞭解到多種生命功能的化學機制。比希更仔細地解釋幾種複雜的生化機制(如血液凝結的機制),以具體的例子指出這些機制有不可還原的複雜性,是不可能緩慢進化而成的。他也多年著意地在進化論的學術期刊找尋進化論者提出的解釋,但叫他意外的是,解釋這些生化機制如何演化的文章有如鳳毛麟角,而具體和合理的解釋更是付之闕如!比希並不排除生物演化的可能性,他只是指出生物的黑盒中其實有無數生化系統有不可還原的複雜性,它們是不可能從進化而成。從我們的經驗來看,智慧的設計仍是最合理的解釋。這本著作引起廣泛注意,有人讚賞,也有人猛烈攻擊(如道金斯),但無論如何,進化論的正統地位似乎受到嚴峻和建基於科學的挑戰,而智慧設計的概念重新登上科學家的舞台。〔關於 Behe 如何回應一些批評,請參 Behe, Michael J. 2001. “The Modern Intelligent Design Hypothesis: Breaking Rules.” Philosophia Christi, ser. 2, vol. 3, no. 1: 165-179.〕
7) Dembski, William A. 1998. The Design Infere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然而很多科學家和哲學家仍然對智慧設計的概念深感懷疑。縱使他們同意今天的進化論問題重重,但他們始終會認為進化論原則上可算是科學,而智慧設計則不能,因為它不是科學化的推論。William Dembski 就在方法論上作出有力的回應,他雖然是較年青的數學家和神學家,但現已在智慧設計運動中佔領導地位。他指出智慧設計是一個我們日常生活和多種科學(如 forensic science)都採納的推論方式,如何能說它不合法呢?他從這些我們接受的推論歸納出“智慧設計推論”(design inference)的方法論,顯示它是有嚴謹的規則的,並非好像一些人認為是可隨意濫用的。以下是較通俗的介紹︰Dembski, William A. 1999. Intelligent Design: The Bridge between Science & Theology(Downers Grove, Illinois: InterVarsity Press.而上面列出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智慧設計推論》較技術性,在書中,Dembski 運用嚴謹的數學理論(如或然率)和資訊理論(information theory),力證“智慧設計”在哲學上和科學上都是可接納的。他的工作也引起很大爭論,甚或攻擊,若他的看法是對的,對智慧設計運動最常見的批評就不成立。縱使他不全對,他的思想也能激發我們深刻地反思甚麼叫科學方法,以及擴闊我們對“推論”的瞭解。
當代宇宙論的發展與宗教
8) Craig, William Lane and Quentin Smith. 1993. Theism, Atheism, and Big Bang Cosmology. Oxford: Clarendon.
克雷格(William Craig)是當代著名的宗教哲學家,他透過持續不懈的努力,可說單人匹馬在當代復甦了宇宙起始論証(kalm cosmological argument),引人注目的是他結合了嚴謹的哲學分析和最新的科學證據,論証宇宙不是永恆的,從而推論出創造主的存在,因為凡有起始的事物都有因。另外,克雷格能在學術期刊一一有力地回應批評,連無神論者史密夫(Quentin Smith)也承認有神論者在詮釋最新的宇宙論發展上佔了先著,故奮起回應,他與克雷格的辯論就收集成上列書。這場爭辯的結果尚未可知,但史密夫並沒有明顯佔上風,他主要的回應策略是說宇宙可無緣無故地爆出來,但去相信這樣偉大和精密的宇宙可從絕對虛無中爆出來,有多合理呢?有神論的解釋似乎也不可排除吧?無論如何,當代天文物理的發展的確使宗教的課題重新放在議程上。〔至於探討“宇宙的微調”的佳作,則有 Leslie, John. 1989. Universes. London: Routledge.〕
從當代科學哲學看科學與宗教的對話
9) Clayton, Philip. 1989 . Explanation from Physics to Theology: An Essay in Rationality and Relig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hilip Clayton 在這本書中探討一個與科學哲學和宗教哲學都息息相關的課題,就是:“甚麼是有效的說明(explanation)?”邏輯實證論者愛指控宗教的說明都是偽說明,並不能真正幫助我們瞭解這個世界,因為他們相信只有能作出預測的自然科學的說明,才是貨真價實的說明。Clayton 仔細探討“說明”的概念,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宗教的說明的特質,指出三者的確都有相異之處,但卻不是在質上的絕對分野。三者在很多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整體而言構成一種說明的連續光譜。所以絕對否定社會科學和宗教的說明能力是不對的,用這種方法攻擊宗教的合理性也不見很成功。〔另參 Clayton, Philip. 1997. God and Contemporary Scienc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0) Murphy, Nancey. 1990. Theology in the Age of Scientific Reasoning.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當代科學哲學有很多有趣的發展,波普(Karl Popper)對實證主義帶來第一波的衝擊,而孔恩關於代模的理論更把科學哲學帶進歷史主義(historicism)的領域。然而另一位著名科學哲學家拉加圖(Imre Lakatos)指控孔恩將科學哲學變成“暴民心理學”,他提出另一種甚有影響力的科學方法論。他指出理性評論的單位實是一個科學研究計劃(research programme),即是一整串不停發展及不斷修正的理論。至於應接受哪一個研究計劃,判決是要看長期表現。若研究計劃在修正過程中預測到新事物即是前進(progressive)的,就可被接受;若它只是在不斷修正而全沒有預測力,即是退化(degenerating)的,就不應被接受。Nancey Murphy 是著名的神學家,她在科學與宗教的對話中,是少見的女性學者。她應用拉加圖的方法論在神學上,認為某些神學研究計劃也能符合拉加圖的標準,是前進而不是退化的。無論她的結論是否完全成立,但她的努力使我們更明白,若採納一些較複雜的科學方法論而不是簡化的,我們會清楚看到科學與宗教有不少相似之處。〔從科學哲學新發展入手的,還可參考 Van Huyssteen, J. Wentzel. 1989. Theology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Faith: Constructing Theories in Systematic Theology. Grand Rapids: Eerdmans.〕
其他方面
從歷史角度研究科學與宗教的關係也是重點的學術研究方向,近年也有不少新的成果。這方面的書也很多,我推薦以下三本:
Brooke, John Hedley. 1991. Science and Religion: Some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約翰.H.布魯克著,蘇賢貴譯,《科學與宗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Hooykaas, R. 1973. 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Modern Science. Edinburgh: Scottish Academic Press.〔有中譯本:霍伊卡(R. Hooykaas),《宗教與現代科學的興起》,錢福庭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Jaki, Stanley L. 1978. The Road of Science and the Ways to God. [Edinburgh Gifford Lectures, 1974-76].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Edinburgh: Scottish Academic Press.